第434章 袒護

-

王林海雖然是第一次擔任講解員,但好歹上輩子也去了不少地方,參加了不少次學習交流活動,在這方麵多少也還是有一些經驗的。

同樣的一件事情,在麵對不同參觀人群的時候。

從哪裡開始講?

怎麼講?

立題的核心點在哪裡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如說來的人是本縣或者本市那些知根知底的單位,再去講那些虛的就冇意思了,人家隻會覺得你虛偽。

遇見這種情況,直接簡單開場之後堆數據,刺刀見紅就行了。

若是兄弟城市的過來,直接在上一版的基礎上,讓他們看到你的牛逼之處就行了。

而像今天這種情況,以上兩種套路都不能用。

“各位領導,南川城投成立的初衷是因為我們覺得全省那麼多縣都在眼巴巴的看著省市那點有限的資金,南川要想發展,想要改變落後的局麵,想要從全省上百個區縣中脫穎而出,就必須要靠著自食其力,絕不能一味的去等上級單位來幫忙,當然,這可能是大多數人的想法,但我們認為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

“所以這幾年來我們全縣人民在縣委張懷軍張書記和彭家輝縣長的帶領下,依托山區特有的環境先行發展部分畜牧業來進行經濟打底,保證全縣百姓能靠著畜牧業獲得一個基礎收入。”

“但是受製於地理、交通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南川畜牧業想要發展壯大也並不是太容易,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積極調研,努力挖掘自身潛力,製定了以文旅產業為核心的長遠發展路線。”

“去確定好大致思路之後,我們便開始針對文旅產業用了一年時間來進行摸排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南川冇有足夠的財力來支撐這項發展計劃,經過多方溝通後確定,省市方麵也暫時冇有那麼多的預算來支援南川發展。”

“但這又是我們唯一的發展機會,於是便參考一些發達地區的做法,有了成立南川城投的想法,這個想法也得到了省市多方領導的大力支援。”

江南本就是華夏最富庶的地區之一,人家轄區是冇有這種體量的公司?還是冇有進步這麼快的公司?

人家隨便拿一個稍微發達點的鄉鎮過來都能硬扛他們一整座縣,這個時候再去裝逼堆數據,那就有點自取其辱了。

所以這個時候就應該轉換一下思路。

比發展,比政策,比資金,我都比不過你,我也不跟你比這些。

我就跟你比窮,比堅韌不拔,比自給自足,比敢於向老天叫板的精神。

硬實力拚不過,那就從精神上打敗你。

隻會一套講解詞走天下的人,是註定走不長遠的。

“想不到南川城投的背後竟然還有這麼多的故事,我在這裡看到了,也感受到了南川人民和乾部不甘貧苦落後,敢拚敢闖,腳踏實地的靠著一雙勤勞的雙手建設家鄉,改變家鄉。這種自強不息奮力攀登的精神正是我們江南乾部所欠缺的,我們江南省的乾部,都應該放下姿態虛心的向南川人民請教學習!”趙衛國鄭重的點頭稱讚道。

他本以為王林海會以南川城投的成績來炫耀,但卻冇想到王林海竟然拿出了一個計劃之外他想要的東西。

“趙書記,回去以後我就認真研習一下南川精神,組織咱們省內的乾部好好學習一下!”江南省委組織部長餘長鳴說道。

在一旁陪同的李清功笑了笑,他也冇想到王林海會找到這個切入點。

而趙衛國的這個評價也不可謂不高,不過這可不是他安排趙衛國來南川參觀的真正目的。

“衛國同誌,說句不該說的話,南川城投的成功讓不少人都有些眼紅,也有不少地方上的同誌想要學習他們這套模式,但無一例外的全都失敗了,我曾經組織研究室那邊分析過南川城投的成功秘訣,結果發現南川城投的成功是必然的,但若是想要複製到其他地方,又必然是會失敗的,除了投資風險以外,南川城投能夠成功最關鍵的地方便在於林海同誌這個人。”李清功笑著說道。

“我們這次可是誠心過來請教學習的,清功同誌可不能藏私啊!”趙衛國說道。

他自然是知道王林海是李清功的外甥女婿這道身份的。

雖然現在來看他們的確是成功了,但仕途看的並不僅僅隻是結果,過程也同樣很重要。

像王林海這種帶有賭博性質的瘋狂投資行為,一旦失敗,恐怕就連李清功都得被人拿捏一下。

他很好奇,李清功為什麼冇有製止?

“東東科技的董事長是林海同誌的學長,我幾天前纔跟他見過麵討論招商的事情,據他所說,東東科技正是因為采納了林海同誌的幾項戰略性建議才能在短時間內發展到今天這種體量,這也是他們為什麼會將股票低價轉讓給南川城投的原因。”

“至於騰馬公司,林海同誌也是精心研究過後,拿著發展規劃去找人家談的入股,如果不是林海拿出來的這份規劃,就南川城投這點體量,人家騰馬怕是看都不會多看他們一眼。”李清功毫不避諱的說道。

南川城投的這兩個投資為什麼能成功?

一開始有人認為是王林海利用了跟東子的關係才擠進去的,但是東子幾天前的迴應正式打了那些人的臉。

而百分之四十的股份這種誇張的承諾,李清功並冇有說出來。

但就算他不說,通過這兩項投資和兩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性建議,也足以證明王林海發展經濟的能力絕對是三十五歲以下最頂尖的那一批了。

“林海同誌,能問你一個**問題嗎?”趙衛國看向王林海。

“趙書記您講!”王林海連忙向前兩步,站在半米左右的位置上微微躬身。

“你有冇有考慮過下海?”趙衛國問道。

這年頭最缺什麼人才?

當然是會搞經濟的人才。

不僅各地之間都在爭奪這些人才,甚至政府還要跟私企去爭奪這些人才,畢竟誰又能抗住金錢的誘惑呢?

趙衛國看似是再問王林海將來的打算,實則是在考驗他對於金錢的態度。

這個問題與工作無關,與能力無關,但又是至關重要的。

聽到是這個問題,李清功生怕王林海這小子再說出什麼我對錢不感興趣這種混賬話,於是搶先一步開口道:“衛國同誌,他現在恐怕都快成體製內的首富了,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信任他,不阻止他投資互聯網的真正原因。”

-